为了全面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雄安新区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以来,深入推进招标投标领域改革,以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为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不断推进完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同时,基于招投标综合监督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推行项目容缺受理进场备案、工程全领域常态化不见面开标、开展工程项目标后评估等,有效助力新区营商环境优化,为规范招投标管理提供了“雄安样板”。
 
  进场备案“靠前服务”招标项目“加速”
 
  雄安新区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与服务疏解同步推进关键阶段,采取“一会三函”项目审批模式(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取得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施工意见登记函),即可开工建设,将原有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项目制度性成本大大下降。
 
  新区结合“一会三函”审批模式,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行招标项目备案制度,加快推进项目招标进程,如勘察设计类项目,具备“一函”即前期工作函即可开展招标工作流程,施工类项目具备“二函”即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即可开展招标工作流程,大大缩减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时间,保障新区建设时序。
 
  为给市场主体提供高效服务,新区推出公共资源交易“大综窗”改革,实现市场主体只进一扇门,通过一个综合窗口即可一站式办理招投标项目备案、公告发布、场地预约等服务。
 
  建立疏解项目招标对接机制,在土地出让阶段向竞买人宣贯新区招投标政策,设立“疏解专窗”专人对接疏解央企、高校,现已顺利保障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三家疏解央企以及国家电网、国家能源等10余个社会单位的市场化项目顺利落地。
 
 
  交易过程“全程网办”  市场主体办事“零跑腿”
 
  雄安新区以“互联网+招标采购”为引领,建成工程建设招投标统一交易平台,实现工程建设全行业、全领域、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项目招、投、开、评、定各环节线上进行,全面实现招投标“无纸化”,招投标交易效率提高,市场主体交易成本降低,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全面推行常态化不见面开标,创新推出“开标系统+视频直播”方式,搭建场景式、导航式“虚拟开标大厅”,实现开标全程可视化呈现,参与主体实时语音互动交流,打破空间区域限制,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主体“零跑动”,有效推动了新区复工复产,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评标管理全面升级 信息资源跨区域“共享”
 
  围绕评审质量提升,新区依托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全面深化智能辅助评审工作,自主开发上线电子清标和特征码对比模块,实现对工程量清单报价计算性错误、符合性审查等内容智能评审,实现对投标文件IP、MAC地址对比,降低围串标风险;在系统中设置专家主观分评分畸高畸低预警提醒,约束评审专家随意评分行为。通过电子化平台智能辅助评审,进一步提升招投标项目评审质量,促进评标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按照《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新区积极探索异地评标工作。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三方大力支持下,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内与三地搭建异地评标协商合作机制,成立异地评标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信息发布、平台系统、专家资源跨区域共享。
 
  新区已经与北京共建了异地评标合作模式,实现北京市优质专家资源共用,打破了省内专家“小圈子”,扩大专家抽取范围,降低专家被围猎风险,确保评审结果更加公正可信。
 
  见证资料“一键归档” 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新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全程留痕”的电子交易档案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云端存储,一键归集。电子化开评标系统将交易活动全过程电子文件及音视频档案自动推送并进行云端存储。电子档案系统点击“一键归集”“一键刻录”即可生成项目唯一压缩包文件及唯一蓝光光盘,实现交易档案数字化管理;
 
  便捷高效,节约成本。不仅省去以往纸质档案整理、排序、装订、编码、组卷所耗费时间,同时节约生态成本,减少项目档案所需储存收纳空间压力,进一步降低人为误操作、漏操作可能性;
 
  秉承“让信息多跑路,服务对象少跑腿”的服务理念,统一档案资料外借输出介质,方便招标人、采购人等有权主体在权限范围内对项目交易档案资料的调阅、查询或监督检查。
 
  监督“多管齐下” 招投标监管体系“更完善”
 
  围绕打造公平、法治的招投标市场环境,新区实施贯穿招投标“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围绕过程管理及主体管理,加强监管机制创新,逐步形成新区1+4+N制度体系,促进新区招投标活动规范化与法治化。同时,结合新区项目特点,出台了涵盖工程、货物、服务、投资、全过程咨询等五大招标类别的《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进一步规范招标文件编制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电子招投标系统,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全过程交易数据留痕和事前备案、事中预警、事后监管;探索推行招投标后评估机制,对招标项目组织过程、评审资料进行“回头看”,全面分析招投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填补制度漏洞,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
 
  随着交易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新区大规模建设和疏解落地效果显著。自2019年交易中心成立至今,累计服务保障2474个公共资源项目完成交易,成交金额超3151亿元;全流程电子化,取消标书售卖费用,不见面开标,平均每个项目为每个投标人节约成本2000元;探索金融机构电子保函应用,累计开出电子保函12000余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资金占用成本。
(本新闻来源:澎湃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